中式灯笼,带你回味中国年!+灯笼大全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每逢佳节便张灯结彩,所谓“月色蒙胧灯火喧,星光闪烁映兰轩”是也,此处灯即指灯笼。蜡烛的火光,在我们眼中,往往只有明暗之分,无甚色彩变化。在各种样式灯笼的帮助下,火光方能呈现各种美感。
各种各样不同颜色的灯笼
中国灯笼,又被称为灯彩,乃是古时灯具。早在公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使用灯笼的记录。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八月十五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喜庆的氛围。元宵观灯的习俗则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说法观灯起源于唐朝,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
缓缓升空中的灯笼
关于挂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挂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大红灯笼高高挂
灯笼最基本的功能是照明,相较于蜡烛,它有更多优点,首先是放风。无论是自然风,还是提灯行走带起来的气流,有灯笼在,火光更不易熄灭;蜡烛光点比较小,火光容易上下跳跃,这会给人带来不舒服的视觉感受,有灯笼罩住作为缓冲,就会减少光的跳动,柔和舒服很多;通过不同样式的灯笼,可以营造不同氛围,用于不同场合。有时需要喜庆气氛,就用红纸灯笼,有时需要稍微清冷一些的感觉,可以用青纸灯笼。
张灯结彩过春节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灯笼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手提灯笼
除此之外,灯笼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今天,我们来就讲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传统物件。不卖关子,今天聊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灯笼啦。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每年都被我们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吧。
❖现在的灯笼
关于灯笼的传说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很多的凶禽猛兽在大地上游荡,人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会定时进行打猎。就在一次打猎中,一个猎人不小心杀死了一只神鸟。这个神鸟是因为迷路才降落在人间,结果却不幸被猎人杀死了,天帝知道后,觉得人真的是太猖狂了,竟然敢猎杀神鸟,龙颜大怒。所以他便下令让他的天兵在正月十五那天下到人间,降下神火,将人间烧成一片火海。
❖节日的花灯
但是这件事情被天帝的女儿知道,她生性善良,不忍心人间遭此大难。于是她就冒着危险,偷偷的降临到人间,将这个消息告诉人们,让人们赶快准备应对的方法。
所幸,有一个人想出来一个办法:只要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晚上在家里张灯结彩,燃放烟花,这样就可以骗过天帝。
❖年节时家中都挂灯笼装点
果然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看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他的天兵已经燃放了大火,并且连续三天都是如此。所以就没有再为难人间了。
躲过这灾劫之后,大家为了纪念这一次的成功,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象征红火的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屋檐角的灯笼
除了这种神鸟的传说,对于灯笼的由来还有另一个说法。
传说姜子牙封神之后,并没有给自己神职,所以他只有在众位神仙出游时为神仙替班。就平日里的情形不提,只是每到大年三十的时候,众神都归位了,各有各的去处,可是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了。他只好在人间游荡,这时候百姓们看他可怜,就在一个高竿的顶头点上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每年大家都会挂一张登在高竿上,渐渐的就形成了灯笼。
❖灯笼就像高杆上的灯盏
你的家中是否也装饰着一个或者几个中国结?中国结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也正是为何中国结广受人们的欢迎,在家居装饰中据有重要地位。
历史悠久的中国结
中国结源起于上古时期,“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 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故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从名称意蕴上来说,“中国”两字自然承载着中国人的认可与喜爱,“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春节时装饰的中国结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具体得名皆取其形意,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 ,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 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 在剑柄上装饰一个“法轮结”,有如轮黑心行,弃恶扬善之意。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 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结”。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
中国结的基本样式
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 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 “结”来表达情意。
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 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 ,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章.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 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古汉诗中亦有: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离别此。其中用“结不解”和胶漆相融来形容感情的深厚,可谓是恰到好处。晋朝的刘伶在《青青河边草篇》中写道: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
同心结:恩爱情深,永结同心
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诗词等文学作品对结 的承颂也成为突出。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平安结:一生如意,岁岁平安
中国结的寓意,一是取自结饰形状,二是取其谐音。最后跟小编一起看看中国结都是有什么寓意吧。
如意结:万事称心,事事如意
同心结:恩爱情深,永结同心
戟结:前程似锦,升官晋级
平安结:一生如意,岁岁平安
吉祥结:吉祥如意,祈保平安
寿字节寓意:人寿年丰,寿比南山
纽扣结寓意:玲珑剔透,高雅华贵
法轮结寓意:如论转行,弃恶扬善
团锦结:花团锦簇,前程似锦
繁翼磐结寓意:磐石如山
桂花结:吉人天相,祥瑞美好
磐结:吉庆祥瑞,普天同庆
团圆结寓意:团圆美满
双全结寓意:儿女双全
花篮结:花样年华,如花似玉
双钱结:财源广进,财运亨通
方胜结寓意:一路平安
双蝶结寓意:比翼双飞
祥云结寓意:祥云绵绵
蝴蝶结:福在眼前,富运迭至
福字结:福气满堂,神星高照
双鱼结:年年富足,吉庆有余
寿字结:人寿年丰,寿比南山
藻井结:方正平整,井然有序
双联结寓意:双双成对
鲤鱼结寓意:吉庆有余
双喜结:喜上加喜,双喜临门
盘长结:相依相随,永无终止
哈喽,各位读者们好,我们又见面了!上一期我们简单介绍了华丽大气的宫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民间灯笼吧!要说这民间的灯笼虽比不上皇宫中的灯笼奢华精致,但却别有一番韵味。民间的灯笼相比于宫灯少了几分威严庄重,更多的是朴素和传承,手扎灯笼便是如此。
❖手扎灯笼
山东滨州,有这样一批会扎灯笼的老手艺人,他们用将苇篾作为手扎灯笼的主要材料,在秋天割下芦苇去除叶鞘,经过精心挑选后,把芦苇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再用破蔑工具将苇子分出几股苇篾,由于破好的苇子缺少水分,还要在水中浸泡,待到苇篾泡的柔软时,才可以扎灯笼皮。仅准备材料的时间就已经如此长久,扎制的过程更是耗时。
❖手扎灯笼的制作过程
制作一个手扎灯笼,首先要使用特定的工具将苇子分出几股苇篾。再以14条苇篾分为两两一对,交织编错,扎好灯笼口,套上稍短些的苇篾做灯笼腰。通过“压一挑一”的方法将原本散着的长长苇蔑编成菱形的小格子,等三道腰都编好之后,灯笼的雏形就出来了。
❖手扎灯笼的制作过程
经过了这么多道工序,出现的还仅仅只是雏形。随后还需要将已经出型的灯笼还需套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把灯笼的上口调成适当的大小,把中间的苇篾拨到适当的位置,然后再取下依照上面的规格编灯笼的下口,如此一来可保证灯笼的大小一致。最后制作好的灯笼皮上,用画好花样的透明玻璃纸在中间一卷一缠,两头用彩纸一包,一个手札灯笼就完成啦。
这样一个精细复杂的手扎灯笼,一个钟头也就能编四五个灯笼架,再加上糊纸等工序,一天能扎大约40个灯笼,如果是大一些的,一天仅能制作一到两个而已。
❖老手艺人被苇篾划破的双手
即使是最熟练的手艺人,也难免在制作过程中被苇篾划伤手指,更主要的是手扎灯笼耗时长消耗经历多却收益少,坚持下来的手艺人也只有十几户。但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即使传统的手扎灯笼没有现代灯笼那样光鲜亮丽的外衣,却凭借着它朴素的技艺被列入了滨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手扎灯笼也开始销往周边城市,有些型号的甚至远销国外。
❖阳光下的手扎灯笼
因为老手艺人对传统民俗的坚持,手扎灯笼这一技艺得以传承、传播。即使他们的双手为苇篾所划破,他们不曾停下编织的双手;即使收入再微薄,也终有一群人在自发地维护这传承的纽带,让这一传统民俗留下被世人得知、认可和欣赏的机会。在此,也希望其他被埋没或即将失传的手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等待着被世人重新认识、欣赏。
感谢各位朋友的阅读,我是本文作者沐笙,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别忘记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苏家酒窖】,每天为您带来最有趣的传统文化!也欢迎把我们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如果您其它有趣的想法,也欢迎评论留言给我们一起讨论哦~爱你们!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灯笼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东方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节日元素。
中国的灯笼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便携照明工具,
灯火阑珊处,总能想到一盏盏灯笼星罗棋布,营造出万家灯火的温暖氛围。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灯笼的前世今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灯笼不是一种美的存在,而是一种智慧的存在。
因为中国第一盏灯笼的出现,全世界才有了第一盏可以照亮前路的便携式照明工具。
最早的灯笼,写在甲骨文上,当时的人们用“东”字来形容最最原始的灯笼的样子,
是用竹条与布扎成的。
直到汉朝,灯笼大概都是这么做的,西汉才有了第一盏纸灯笼,
而西汉时,民间就已经有了元宵节前后挂灯笼的习俗。
而平时,灯笼就只是照明,用来标明官衔、字号、身份的门灯(风灯),并没有太多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早已不需要这种古老的工具来照明了,
所以灯笼就变成了纯粹的象征,象征吉祥、象征中国文化、象征美。
可在国外的华人聚居区,比如唐人街,一年四季都还挂着中国的大红灯笼,
让人走进唐人街,就以为自己回到了故土。
在这些国度,红灯笼,也意味着中国,安慰着远方的异乡人。
身在故国的人,每次看到灯笼是没有这种思念的,
可灯笼里发出的柔和光亮,却从来都能唤起我们的那股中国情结。
就好像是蓝天下雕工精细的檐角、温润如玉的汝窑茶盏、意境无疆的水墨丹青一样,
无论南北,只要挂上了红灯笼,就有了感知中国深处的途径,
这一束温和柔美的光,会指引人看见过去和未来。
过大年点灯笼的意蕴
说起春节打灯笼的渊源,那可久远了,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什么司职。
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
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
久而久之就形成春节点灯笼的习俗。
腊月三十过大年,孩子们打灯笼,家家户户厅堂屋舍挂灯笼,营造出一片祥和的氛围。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
每逢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远远望去,万家灯火,
形成“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瑰丽景色。
中国传统灯笼
中国传统灯笼的造型精致,制作工艺精湛,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观灯》张萧远
成都城中秋夜长,灯笼蜡纸明空堂。——《秋兴夜饮》陆游
何妨更悟无生理,露柱灯笼一话新——《赠拄杖》陆游
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夜过舒尧文戏作》苏轼
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灯笼》陆游
灯笼青焰短,香印白灰销——《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元稹
灯笼箫鼓年年社,酒醆莺花处处人。——《宿金陵镇稳寺,望横山》杨万里
灯笼白葛扇裁纨,身似山僧不似官。——《答孔平仲惠蕉布二绝》苏辙
灯笼与中国人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
新中式灯笼
而现在,灯笼已经甚少用来照明,更多的时候它是艺术品,有它点缀的地方美感倍增。
新中式的木质或丝绸或纸质结合的灯笼,营造出迷离的光晕。
低调的材质与内敛的手法,让人舒服,让人沉醉。
或许,古城和红灯笼在若干年后,都会随着文明的进程而消失。
但无论何时,这一抹中国红,都将指引游子归家的路。
映照团圆喜庆与祥和!
灯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