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知识你问我答】有某区领导问:“淄”为何意?“淄”、“临淄”,最早出现在那些文献、文物中?
◆ 春秋叔夷镈、叔夷钟(前567)上的淄字
(二)“淄(菑)”字的文献记述
淄(菑)字,很早就有。从目前现存的文献材料看,最起码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齐文化典籍中、文物上,已大量出现此字:
1、大部分篇章写于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甲》:“越人果至,隐曲菑以水齐。管子有扶身之士五万人,以待战于曲菑,大败越人。”此处的“曲菑”,可以翻译为淄河拐弯处。
2、写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中,也出现了两次“淄(菑)”字。一在《内篇谏上》第十六:“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一在《外篇第八》第十六:“晏公游于菑”。“淄(菑)”字的意思,均为淄河。
3、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左传》(公元前360年前后),在其《昭公二十六年》,有“淄”:“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
4、临淄齐国故城内的刘家寨,曾出土战国时期陶文“菑亭”、“菑久”。
◆ 出土陶文
(三)“临淄(菑)”的最早文献记述
“临淄(菑)”,自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姜山(或吕山)定名后,就已经在文献中出现。由于年代久远,祖先书写的载体大多为竹简木牍,极易散失腐朽,保存到今天的不多,故战国以前有“临淄”字样的文献极为少见。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献中,有“临淄(菑)”字样的,最早的要属《晏子春秋》。
战国时期写成的《晏子春秋》,其第六卷《内篇杂下》的第九篇,有“临淄”一词出现。原文是: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编辑:岳希磊;编审:姜健
《齐文化》公众号2021年第15期
(《齐文化》公众号内容,欢迎各界人士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自临淄区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齐文化》公众号”,并注明原编写者姓名。谢谢!)
编辑单位:临淄区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